当前位置:首页 >首页栏目 >文明单位

许昌市新编历史豫剧《灞陵桥》 颂扬民族精神

发布者:管理员     发布时间:2018-05-25 03:25     (点击数: 386)

    6月16日20时,许昌市第七届戏剧大赛在许都大剧院拉开帷幕,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在开幕式上首场演出的大型新编历史豫剧《灞陵桥》一经亮相,就受到各方赞誉。前不久,其已成功入选中原文艺精品创作工程2017年度重点项目。大家一致认为此剧出新。那么,新编历史豫剧《灞陵桥》到底新在哪儿?带着这个问题,记者采访了该剧部分主创人员及相关专家。
    主题提炼新
    提炼出“爱国”“诚信”“敬贤”“宽容”等主题
    “我急盼江山一统再无战乱,我急盼百姓安居重归田园。”6月16日20时,许都大剧院,曹操饰演者、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主任黄力杨一段唱罢,立即引来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。
    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周传家认为,许昌地处中原之中,历史悠久,历代出现了很多杰出人物,是中华文化的摇篮。在这块土地上积累的文化,是非常丰厚的。这部戏最大的突破在于彻底摆脱过去拥刘反曹的观念,从而展示了在深广的文化背景下,中国人美好的精神世界——仁义、道德、忠义。
   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华生则认为:“这部戏从歌颂人的仁德、忠义,升华到歌颂一种精神,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,那就是中华民族的忠义精神、仁德精神。”
    “这部戏在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深刻理解和高度自信的基础上,通过颂扬曹操仁德、关羽忠义的优秀人格,提炼出了‘爱国’‘诚信’‘敬贤’‘宽容’的宏大主题。” 许昌市文史专家、剧作家、许昌市第七届戏剧大赛评委马炎心说。
    人物形象新
    颠覆了过去曹操“白脸奸臣”的形象
    在第六场中,曹操对关羽说:“我一不废大汉天子,二不曾改朝自立,我这个汉贼贼在哪里?”在袁绍处的刘备与关羽书信联系,部下提出把关羽杀掉,曹操说:“吾既然应允,怎好反悔?”这让观众立马感受到此曹操非彼曹操,他没有篡汉自立的野心,是一个重信重义之人。
    黄力杨介绍,《灞陵桥》颠覆了过去曹操“白脸奸臣”的形象。编剧并没有把曹操塑造成高大全的完人,他也想过杀掉关羽,也有苦闷、彷徨。正因如此,才使人感到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。
    关羽的饰演者张轩介绍,对关羽形象的塑造,该剧除突出其忠义、诚信之外,还特别强化了他对曹操的理解。关羽最初是为了二位皇嫂才暂归曹营。此后,他感受到了曹操对天子的忠诚、扫平袁绍的雄心和求贤若渴的真诚:“此时我对曹操心生敬重,国有难方看出谁是英雄。”
    “这个剧本写得细致入微,把人物内心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任宏恩饰演的七哥虽戏份不多,但诙谐幽默,非常出彩,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。”北方昆曲剧院音乐专家王大元如此评价。
    情节设置新
    为突出曹操形象增加戏份儿
    新编历史豫剧《灞陵桥》的编剧孔凡燕介绍,豫剧《灞陵桥》本来是个传统剧目,又名《挑袍辞曹》《灞桥挑袍》。与传统剧目《灞陵桥》相比,新编历史豫剧《灞陵桥》在情节设置方面作了诸多调整,最大的改变是增加了曹操带关羽拜见汉献帝、曹操与关羽在清潩河边谈心两场戏。“增加的这两场戏,其实是围绕曹操设置的,都是为了塑造曹操形象。”他说。
    处理手法新
    在两个“忠”的碰撞中推进
    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江逐浪认为,新编历史豫剧《灞陵桥》当中,关羽既看到了曹操的个人情感,也看到了曹操的政治抱负。这一点是特别好的一个突破。原来的《灞陵桥》当中,关羽一定要走,是因为执着于汉室江山,执着于大义。现在,这里曹操已经有大义了。其实,两个人都是大仁大义,可能仅仅是因为路径不一样,两个人分道扬镳。虽然他们分道扬镳,但两个人的定位都是英雄。
    “人物形象的变化,带来了矛盾冲突性质的变化。”剧作家贾凤翔说,传统剧目《灞陵桥》是以关羽的忠义和曹操的奸诈为主线展开矛盾的。现在,矛盾冲突主要在两个忠义的人物中间展开,矛盾冲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。关羽去找刘备是忠义之举,曹操力劝关羽留下是为了让其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,亦是对汉献帝、国家的忠义之举,矛盾冲突就在两个“忠”的碰撞中推进。
    舞台展现新
    舞台展现与时俱进、调度合理
    “这部戏的舞台展现特别恢宏而有层次。”戏剧评论家黄海碧说,文武戏进展凄美,场面调度有节有序,既别开生面,又将简约的舞台空间变得宏大。貌似简约,其实舞台运用非常丰富。这种华丽与唯美,这种丰富,是比较少见的。“我特别喜欢舞美第四场汉画墙砖那一场那个景。第五场里,我特别欣赏那种干干净净的舞台上,一个百叶窗的月亮门,一个古琴台,再加上前后景对比,既充满了象征寓意,又对突出人物形象和内心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。”他说。
    “新编历史豫剧《灞陵桥》让我感觉非常震撼。”王大元认为,“老爷戏”一般不太受欢迎,一般是旦角、生旦戏比较受欢迎。《灞陵桥》的诞生,对豫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继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    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、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、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说,许昌豫剧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很有影响。过去,《倒霉大叔的婚事》等多部戏演得很好,在全国的影响非常大。编演一部以许昌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大戏,加强对三国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,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迫切需要,也是传承、弘扬传统文化的具体努力。通过根植于民间、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展示传统文化,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。他期待新编历史豫剧《灞陵桥》走向全国,更好地宣传许昌。
    新闻连连看
    许昌被称为 “戏曲之乡”的来历
    1965年7月1日至8月15日,轰动全国的中南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广州举行,共有5省19个剧种44个表演团体的49个剧目参演,河南省参演的11个剧目有4个来自许昌。时任中南局书记陶铸赞扬说:“河南许昌出了一批好戏,真成‘戏曲之乡’了。”从此,“戏曲之乡”的美誉传遍了全国,成为许昌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。
    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豫剧部源流
    清道光年间,来自山西的油梆队为了娱乐,成立“福兴班”,用油梆伴奏,人称“大油梆”。1917年,许昌城内4条街的经商者共建了一个戏班,叫“公庆班”,也叫“四街戏”,人称“二油梆”。后许昌起卸业工会(即搬运工会)成立“小脚帮”,又称“一道辙”。1934年,长葛“万乐社”戏班建立,豫剧的豫东调、豫西调、祥符调先后汇集许昌,各流派互相交流,突破梆子戏固有的局面,把演出推向了高潮。演员有唐喜成、田岫玲(早期的豫剧女演员之一)。新中国成立后,经多次组合和更名,成为现在的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豫剧部。(许昌晨报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赵晓丽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