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首页栏目 >文明单位

咏景诗里看许昌

发布者:管理员     发布时间:2018-05-25 03:25     (点击数: 394)

    想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史概貌,查阅当地的“八景诗”是个便捷的途径。

    作为诗歌中独特的一个门类,“八景诗”(包括“十景”等同类诗作)萃取当地知名景观,在包装、推介区域文化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    在许昌各地的明清方志中,留存有大量的咏景组诗。让我们通过这些诗歌,走入许昌悠久灿烂的历史。

    一

    “八景”的说法,最初见于沈括《梦溪笔谈》。书中称著名画家宋迪创作了八幅江南风光画作,画中景致成为当地景观,命名为“洞庭秋月”“潇相夜雨”等,称为“八景”。此后,各地“八景”相继推出,人们据以赋诗作画,遂成风尚。

    其实,咏景组诗的历史要早得多。南朝文学家沈约曾创作《八咏诗》,歌咏金华元畅楼。李白也写有《姑孰十咏》,允称杰作。

    最早写作许昌景观组诗的人,应该是北宋诗人吕造。

    吕造字公初,号广文先生,泉州晋江人,天圣二年(公元1024年)进士。任许州掾时,他选取境内知名的十处古迹创作《许昌十咏》,并刻石镶嵌于龙兴寺壁。时人评价说,吕公初的诗有新意,能脱俗,难能可贵。

    吕造这一组诗作未能流传。但我们应该铭记他的开创之功。

    明清时期,人们对“八景”“十景”的认定十分重视,将其上升为政府形象工程。形式上,名字以四字为限,以便记诵;景观选取要有广泛的代表性,还得经官方认可;名人题咏必不可少,但能否经得起时间检验,就看各自的修为了。

    我们今天所说的许昌“十景”,最早见于清乾隆十年(公元1745年)《许州志》。书中附有于治安所绘《许昌十景图》和知州甄汝州的配诗。

    秉烛中宵暂避嫌,宅分两院亦从权。依操不久仍归汉,留得英风在颍川。

    ——甄汝州《两院英风》

    这些景观范围局限于当时的许昌县,分别为紫微崇朗、两院英风、文峰耸秀、葚感涧流、灵泉瑞溢、西湖莲舫、潩水潆洄、灌台凝雾、石梁皓月、许田积雪。

    道光十八年(公元1838年),知州萧元吉重修《许州志》,沿用前志《许昌十景图》,将配诗换成了自己的作品。

    誓不今生负,孤忠照凛然。音关千里共,保护两宫全。碧殿风声砌,丹心日在天。至今遗庙在,松桧起苍烟。

    ——萧元吉《两院英风》

    二

    综合许昌各地“八景”“十景”,可以从中浏览山水胜迹,体察人文之美。历史人物遗迹,尤其是后汉、三国时期人物遗迹密集入选,证实许昌不负“人物渊薮”“三国文化之乡”的美誉。

    同在一个大区域,有些概念难免重合,长葛“八景”中有四个概念与别的地方共享。双洎河流经两地,故长葛有双洎秋波,鄢陵有双洎拖蓝。两地都宣称是陈寔故里,长葛有陈寔古祠,鄢陵有漆井贤乡。汉颍川太守黄霸最热门,在长葛、鄢陵、禹州“八景”中同时入选 ,分别名为凤陂治迹、凤城荒址和黄台漫流。令人惊异的是,道家葛洪在长葛、襄城均留有遗迹,分别为葛仙灵池和丹井流霞。

    虽说高山永固,碧水长流,但风景总会发生变化,甚至消失不见。比如长葛后河的葛仙池,曾池水清澈,深约丈余,池周建有石栏两重,雕刻精美,泉水由池南壁一石龙头流出。葛仙池所在的葛仙观也颇具规模,景色宜人。但清末以来,葛仙观、葛仙池迭遭破坏,已被夷为平地。

    再如许昌“十景”中的紫微崇朗,指的是南城垣上的奎星楼和城中的文昌阁(旧址在察院东南约200米处)。站在奎星楼向北眺望,可见紫微星(北极星)与奎星(也称魁星,被视为文运之神)高悬于文昌阁上,寓意文运永昌。如今,两座建筑已不复存在,我们也很少有看星星的雅兴了。

    还有一些景观,非但年久无存,名字都让人搞不清楚了。比如禹州的九山暮霭,指的是九山祠遗址,“九山”何意却众说纷纭。

    九山祠历史久远。《水经注》称,阳翟“城西有郭奉孝碑,侧水有九山祠碑”。至唐代,陈宽在祠旁建颍亭并撰《颍亭记》,称“颍水滨有地可以览山川之秀者,九山祠在焉”。至金代,元好问给出清晰的答案:“九山”指少室、大箕、大陉、大熊、大茂、具茨等山,“阳翟为钧之州治,九山环列,颍水中贯,景气清澄,淑览高旷”。

    秦代以来,禹州(阳翟)长期为颍川郡治,在城外设九山祠,可以方便地祭祀诸座名山。一座九山祠显示了禹州丰厚的文化内蕴和优越的历史地位。

    三

    “八景”评选既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,又该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呢?

    襄城“八景”的评定史,可作参考。

    许昌各地,对景观评选最热心的,莫过于襄城。明代以来,先后产生了四套方案,留存诗词近百首。

    早在明中期,辛自修创作有《襄城十景》诗,对襄城人文景观作了评点。其后,李敏等人另起炉灶,推出《襄城八景》。

    绿水红桥掩映间,横空三十六重环,天移鳌背来沧海,地拥虹腰跨碧湾。帝阙九阍通驲驿,王程万里走夷蛮,驱山谁借神龙力,石甃鞭痕血尚殷。

    ——李敏《汝水虹桥》

    由于李敏强大的号召力,这组“八景”影响广泛,题诗众多。但不断有人对其中的两景提出质疑。阳台暮雨误将周襄王城故址认作楚阳台,称楚襄王在这儿约会过神女,有移花接木之嫌,也有伤风化。青冢疑云则指城外的王昭君衣冠冢,于史无凭。

    明嘉靖年间,林鸾将李敏的襄城“八景”称为“旧八景”,另拟“八景”并配以诗作,列入由他纂修的《襄城县志》。

    林鸾版“八景”未能深入人心。康熙年间,清代襄城知县余二闻依然以“旧八景”为题赋诗,但又推出自己的版本:“襄陵有八景,不必尽真景也。予为酌改各缀以诗。虽未必尽山水之胜,然皆出自赏心。不容假借,观者即景会心,当知不谬。”

    自辛自修的“十景”到余二闻的“八景”,稳定入选的景观只有汝河与首山。

    乾隆十一年(公元1746年),县令汪运正在修撰新版县志时认可前任的“八景”说法并填词。他说:“襄之旧景多假借前令余江宁酌改八题,颇佳。”

    虹卧锁烟霞,见清溪、中流初收五两。渡品一湾低,数峰天、外群列屏如嶂。稿工罢桨,揭蓬试就邻船榜。渔舟晚唱,更入市人稠,桥头来往。

    柴门尚岸参差,喜缆引斜阳,滩边维舫。水面逗轻寒,微风起、千顷碧波荡漾。玉壶映徹,光疑皓月长空上。氤氲万状,看淮汝源通,东南遥望。

    ——汪运正《南浦·汝渡停舟》

    前几年,许昌评选过一次“新八景”,反映了许昌的历史变迁。但随着许昌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进展,新的景观不断涌现,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新的、更美的风光走入许昌“新八景”。(许昌晨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