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许昌日报 作者: 李新
热词:city不city
▶名词解释:这一网络热词源自一位外国博主“保保熊”在其视频中与妹妹的对话:“city 不city 啊?”“好city啊!”这种中英混搭的对话方式迅速在网络上走红,并引发网友的模仿和创作,从而成为独特的网络流行语。如今,“city 不city”已在旅游打卡、时尚穿搭和日常生活等领域流行起来,成为一种新的打卡方式和表达对某座城市态度或感受的方式。
▶数读:2024年,许昌市预计接待游客4064万人次,比去年增长14.24%;预计旅游收入284亿元,比去年增长13.06%。
▶荣誉:许昌市荣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最热门的“宝藏小城50城”榜单,在央视五一假期最受游客追捧的20座小众旅游城市榜单中居第九位。
在曹魏古城身穿汉服来一次穿越之旅,到胖东来感受“超市界天花板”的热闹与超值服务,到禹州大鸿寨沉浸式欣赏群山连绵起伏、云雾缭绕的美景,泛舟护城河上体验“映日荷花别样红”的浪漫……
“今年以来,我市坚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理念,紧扣文旅产业发展新特点、新趋势,深度融入‘行走河南·读懂中国’品牌体系,在挖掘资源禀赋、塑造特色品牌上精准发力,持续擦亮三国文化、钧瓷文化、生态康养、胖东来等标识,不断提高旅游辨识度、传播度、美誉度,发布45条精品线路,形成‘品牌引领、共同联动、多点支撑’的生动发展格局。2024年,全市预计接待游客4064万人次,比去年增长14.24%;预计旅游收入284亿元,比去年增长13.06%。”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李绍英说。
2024年,我市文旅融合跑出“加速度”,城市美誉度不断攀升;同时,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、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、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,办成了桩桩大事、件件要事,为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贡献力量。
不断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。今年,我市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交流活动中作典型发言,承办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,公共文化设施更新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、乡村文化联盟、文化“三员”工作制等经验做法受到广泛认可;豫剧《石榴花开》荣获文旅部优秀剧目奖,《倒霉大叔的心事》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,成功承办河南省第十六届戏剧展演活动,再次擦亮了许昌“戏曲之乡”招牌;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等7个村获评第二批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,鄢陵县成功创建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;市博物馆挂牌“河南博物院许昌分院”,入选河南首批省级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名单;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苗长强被评为全国非遗保护优秀个人,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任星航被评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,朱有洲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。
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。全市12家县级公共图书馆、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,2441个村(社区)实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,建立乡村文化合作社338家,培养基层文化“三员”工作人员8500余人。
全市博物馆全年举办展览62个、社会教育活动300余场次,参观人数达156万,推动建设金丝楠博物馆等新型文化空间99个。开展“文峰新六艺”公益课堂、市民夜校、红色文艺轻骑兵等各类文化活动3600余场,参与人员达5.3万人,线上、线下惠及近285万人次,乡镇文化联盟典型案例获得省委改革办红榜通报,沉浸式体验儿童剧《遇见灵鸟》被评为2024全国博物馆融合发展创新案例。
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。扎实推进许昌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,截至目前,全市共普查文物3531处,其中复查3258处、新发现273处;全市新增文物藏品895件(套),其中珍贵文物202件(套);申请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456万元。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,灵井“许昌人”遗址、瓦店遗址被列入重点项目。推进汉魏许都故城考古勘探工作,做好具茨山岩画保护规划编制,白沙宋墓入选“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”名单,瓦店遗址被列入“考古中国·夏文化研究”重点项目,许昌全域纳入国家黄河文化公园建设范围。
编辑:杨仪 杜鹏勃
校对:张文正
责编:贾同岭
终审:黄双燕